<rp id="l8jzc"><object id="l8jzc"><input id="l8jzc"></input></object></rp>

  • <button id="l8jzc"><object id="l8jzc"></object></button>

  • <em id="l8jzc"></em>
  • 江蘇高等教育網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協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
    當前位置:首頁學會動態正文

    “2022年學術年會”系列報道|桑新民:從信息化向智能化攀升——在數字化轉型中步入高校健康發展新生態

    作者:桑新民發布:2023-01-16 11:13分享:

        本文為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原網絡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桑新民教授在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2年學術年會上所作的特邀學術報告,文章根據現場報告內容整理,部分有刪減。


        個人簡介: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生導師,原網絡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1993-2008),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1988-2010),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基本法起草,自1997年至2012年在教育哲學、教育技術學、圖書館學與情報學、高等教育學四個二級學科招收培養三十多名博士研究生。先后獲得霍英東獎(1990),曾憲梓獎(1993),高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003),首批國家級精品網絡課程《學習科學與技術--信息時代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2003)等。近20年主要從事學習科學與技術和網絡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宏觀戰略和微觀學校課堂學習方式變革理論與實踐。

     

        隨著疫情在世界范圍的蔓延、肆虐,各種潛在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新的矛盾沖突產生,各種次生災害出現。不同個體、不同家庭、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和國家在真善美與假惡丑之間的底色,展現得淋漓盡致、涇渭分明。這種底色產生的背景和根源顯然是多方面的,但影響最大的顯然是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背景的熏陶,教育和人生經歷的影響、生存的社會環境和時代烙印等)。社會有各行各業,個體有不同身份和角色,在瘟疫面前幾乎都要經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責任三重考驗。這種考驗既有認知層面上的,也有人格和情感、價值觀層面上的。在這種考驗面前,對教育現狀的認識、反思和發展目標、價值導向的審視與戰略轉型迫在眉睫! 

    一、從信息化向智能化攀升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理論思考

        數字化轉型是當前國內外各領域、各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發展的熱點話題。當前國內外圍繞數字化轉型展開的研究復雜多元,如何厘清其中的理念混亂與實踐困惑?需要從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這三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解讀入手。當前倡導和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理論和政策導向中,對這三者關系的認識并不清晰。要克服實踐的盲目性、保持政策導向的科學性、穩定性,就必須在貫穿歷史、現實、未來的大視野中,持續不斷地深化理論建設。

        我們可以用一句話簡要概括這三個基本概念的關系:信息化是上位的大概念,智能化是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階段,數字化是前兩者的技術基礎,并在“化”(應用過程中的廣泛深入普及)的過程中成為信息時代的工作、學習、思維、生活方式。

        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時代的轉變。只有將此過程置于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看清其價值和本質,更清醒地認識教育決策、管理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時代挑戰和肩負的歷史使命。

        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是歷史哲學研究的課題,其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涉及生產方式范疇和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唯物史觀是把生產力發展水平作為劃分歷史時代的客觀依據,以制造生產工具的物質材料之變革作為區分不同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據此深刻地揭示了石器、青銅器、鐵器的更替所導致的生產力發展之質變,以及由此決定的生產關系之變革。當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具之后,生產力的質變又以什么為標志呢?唯物史觀剖析了以蒸汽機、電動機的誕生為標志的兩次工業革命和生產力質變引發的生產方式之深刻歷史變革,揭示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歷史轉變的過程和規律。工業革命減輕了人的體力勞動,卻使生產過程中需要迅速處理的信息量劇增,這又同人的腦力發生了尖銳矛盾,計算機的誕生延伸了人腦,使得生產過程中信息處理和控制系統發生質變,計算機在生產過程中的普遍采用,勢必要求信息傳輸、加工、存儲、選擇利用等系統隨之發展,從而推動了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當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歷史哲學將當代生產力技術構成的最主要因素歸結為材料、能源和信息三要素,在不同時代,這三者對生產力發展之影響是不同的,主要表現為以下規律:生產力的質變先后以材料、能源和信息為標志,這是生產力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體現了生產力發展中主要矛盾的轉移。這一理論告訴我們:物質、能源、信息被視為現代社會的三大戰略資源,他們分別是人類肢體器官的延伸、動力系統的延伸、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延伸。隨著人類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時代的歷史發展,信息資源的戰略地位也日益凸顯,成為比物質、能源更重要的戰略資源。當代歷史哲學的理論和方法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理解從工業文明向信息社會轉變這一歷史過程,也可稱之為“信息化過程”的戰略視野。這是當代各領域、部門,各層次領導決策者、管理者都必須具有的視野、意識和歷史使命。

        對信息社會和社會信息化有了這樣一種深刻的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探討信息化與智能化、數字化的關系問題了。

        信息化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中人工智能理念和技術的誕生,開啟了從早期的信息化向智能化攀升的希望之旅。面對爆炸式劇增的知識,人工智能在海量數據的搜索、挖掘中大顯身手,人的智慧創造出比人腦強大億萬倍的“算力”,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終端等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支持下,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數據挖掘、深度學習以及將這些人機交互技術整合在一起的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創生了人機結合的“增強智能”,人工智能技術依靠越來越強大的算力和不斷創新的算法,對海量數據所包含的信息進行的深度挖掘,遠遠超越了人類加工信息的能力,使人類個體和群體的創造性學習與實踐能力獲得了巨大的提升。數字革命的預言者、數字化生存教父—尼葛洛龐蒂在風靡世界的代表作《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對數字化轉型的深層含義做了通俗的解讀: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世界的DNA是原子(物質實體的基石);而在信息時代,世界的DNA則是比特(數據的最小單元)[2]。其中還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物質、能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其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還會帶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而信息是可再生資源,只有在快速流通、共建共享過程中,信息才會迅速增值,并促進物質資源和能源的合理配置與開發利用,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文明價值。 

    二、當前高校信息化的生長點與攻堅戰 科研-教學-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我對學習了解的越多,就越意識到學校教育的一整套做法從根本上都是錯誤的。當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泥淖中艱難跋涉時,感到非常震驚。我發現孩子開始憎惡學校,因此開始思考如何(應用人工智能的成果)……讓學習快樂起來?!边@是當代美國一位著名人工智能專家的感悟,引人深思。當前學校課堂教學和育人模式的現狀與危機表現在:工業文明的“三中心”模式始終是教學常態;評價指揮棒導致教師的重負與學生的迷茫;高校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校企深度融合的短板;教育信息化的瓶頸和困境。為什么信息化在教育領域步履艱難?因為學習與教學觀念落后、評價指揮棒束縛、體制障礙,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素質教育脫節。出路何在?唯有推動學校課堂學習方式變革!

        20多年來我們團隊在高效課堂創新中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艱難探索。首先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包括自學、自識、自控、自檢、自理、自獎,在此過程中注重提高師生信息素養,包括高效獲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評價、選擇信息的能力,有序化地歸納、存儲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的學習與交流的能力,尤其要培養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環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其次,建設學習化的團隊,培養協作學習能力,把團隊作為課堂細胞結構的變化;第三,更新課程理念轉變與課程模式;第四,創新教育評價模式,將多元智能評價理念與信息技術評價技術整合,形成了個性化、團隊化、智能化、資源化等一系列新的評價模式;第五,提出了五個層次的學習動力模型,激發課堂學習的內在活力。在這一系列艱難探索中,我們團隊主持的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學習科學與技術——信息時代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更新了三個版本,成為很多高校參與的課堂學習方式創新攻堅戰。

    三、在師生與管理者智能素養的提升中建設高校健康文化新生態

        當前,教育信息化的一場新的競爭序幕已經拉開,這場競爭的重點從根本上改變著教育信息化的目標—評價體系和競賽規則:從資金和硬件投入的競爭轉向投資效益的競爭;從教師做課件的個體行為提升為新一代優秀教師跨學校、跨學科共建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團隊行為;從教師閉門設計教學提升為師生共同創造新型學習模式;從學校各自為政的封閉競爭轉向跨學校、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和教師跨時空協作研究為基礎的校際聯盟;由此導致教育信息化投資、管理、師資培訓乃至區域教育管理體制、機制的一系列相應變革。我國在學校智能化課堂建設中成果豐碩,如何進一步深化創新?一個重要的生長點是:適應問題化學習、項目制學習、自主與團隊學習以及相應的評價體系創新的需求,創建開放的智能化學習空間,打破傳統封閉課堂的桎梏,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更緊密結合。

        在教育智能化中如何破解當前高校嚴重存在的教學與科研矛盾這一難題?提升教學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是關鍵,要考慮三個問題。第一,如何在信息化向智能化攀升中提高教學學術研究水平,深化課堂學習方式變革,不斷壯大教學學術研究隊伍?第二,如何建立起一整套能夠有效促進教學學術研究的組織管理體系,孵化教學學術共同體?其中的難點是建立豐富多樣的教學學術成果發表渠道和客觀、公正、科學的教學學術成果評價機制;第三,如何使教學學術理念影響大學整體發展戰略,推動科研與教學的協同發展,提升大學教學的學術地位和層次。

        如何破解工業時代教育面臨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兩難選擇?個性化難題是指由于教師的實踐、精力十分有限,因此難以進行因材施教。創造性難題是指在教師課堂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下,只能讓學生普遍達到一定的基本知識掌握水平,難以開展創造性的學習任務。這兩個難題表面看起來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夠或者教師教學能力有限,實質則是因為教育系統未能充分掌握和運用教育規律,如:教師對學習規律的掌握,課程設計者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匹配,學習路徑的規劃等。當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以及在教育中的應用,為以上難題的破解創造了新的舞臺和機遇。

        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普及中步入健康教育新生態,在廣義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發展人機結合的“增強智能”,不斷提升辨真偽、明善惡、識美丑的能力、素養、智慧。很多人擔心機器人將來的發展會不會超過人,取代人、毀滅人類?研究和防范人工智能技術的風險,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但破解這一時代難題的方向和出路還必須回到對人類對自身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如果未來機器人毀滅人類的悲劇真的發生,其罪責也絕不在機器人,而在人類本身,因為善惡、美丑都存在于人類自身之中。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人性與獸性的沖突、博弈,貫穿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并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意識和行為表現出來。今天地球上的原子彈、氫彈已具有多次毀滅地球的能力,但沒有背后瘋狂的惡人操控,這種悲劇不會發生,機器人與人類命運的關系也同樣如此。當代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和在各個領域的深入廣泛應用,必將激發、凝聚全社會的學習智慧、教育資源,創生出各種改善社會異化、教育異化的有效行為和變革教育的強大力量。隨著人工智能和人類智力的攜手共進雙向成長,教育世界將會走出工業文明的陰霾,重現燦爛的艷陽天,使課堂充滿歡樂、學校充滿和諧、家庭充滿幸福、民族充滿希望,并由此開創智能化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文明新生態。

     

    文字整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陳璇木子,并經桑新民教授本人審定。


    聯系地址:北京西路15號(210024) || 聯系電話:025-83300736 || 蘇ICP備14027130號-1
    主辦單位: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蘇公網安備 320106020101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