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胡小禮、李恩亮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蘇高校外語教育“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專項課題(課題編號:2020WYKT036),課題組主要成員:宋慶慶、張圓圓、周冠書、劉玉紅、黃 嫻、袁小玉、劉 健、馬小羽、宗 樂、吳雪遠(前10)。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構成要素
1.政治導向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高等職業教育??朴⒄Z課程的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政治導向能力是高職英語教師的首要能力。這一能力主要體現為政治素養,即要求教師在事關政治原則、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上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紀律、政治辨別、政治引導、高尚的師德、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應具有優秀的素質。
2.德育資源整合能力
在“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理念下要求教師能夠深入挖掘課程教材中育人的價值元素和價值功能,梳理整合德育資源,努力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融合。這一能力并不是簡單的歸納總結,更不是“填鴨式”死搬硬套地在課程中“強行植入”德育元素,而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內在德育需求基礎之上的。具體而言,德育資源整合能力是教師通過對課堂上學生興趣點、興奮點、利益點、困惑點、熱衷點的發現和捕捉,分析其背后的思想狀況、價值判斷和道德需求,從而結合課程德育資源,篩選恰當的德育元素,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創造適當的德育教育時機,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的能力。
3.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是指對課程內容進行知識的組織加工提煉以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具體而言包括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支撐體系在內的一系列設計活動的總和,是教師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與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密切相關。
4.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高職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成為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表明,大多數教師已經初步具備信息化教學的基本能力,但是具備較高應用水平的教師比例偏低,特別是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的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學研究的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1.樹立高職英語教師的育人意識
將“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教學相融合必須提高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才能引導學生為實現中國夢不斷努力奮進。引導激勵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研究實踐,組織教師結合高職英語課程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本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元素,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將“課程思政”覆蓋到高職英語的各個學期。教師在課堂內外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實現高職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效結合。
2.提升高職英語教師的育人能力
(1) 高職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升個人素質
高職英語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這樣的職業特質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絕非僅是謀生手段,而是有著特殊的使命意義。高職英語教師對大學生不僅要進行智育還要進行德育,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但是,我們不能渴求教師都像蠟燭一樣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能要求他們對自己的教育工作總是充滿熱情,因為他們也是我們復雜社會環境中的一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惰性。高職英語教師受各種思想影響,而側重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教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認為這是一種負擔。因此,高職英語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增強職業認同,滿足自身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2)高職英語教師應加強政治素質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
高校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高校教師應該明白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大學,明白是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不僅思政課教師隊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高職英語教師也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高校教師要堅信馬克思主義,應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一致的思政意識,時刻跟著中國共產黨走。
(3)高職英語教師應加強思政理論知識學習,增強思政教育能力
一方面,要提升高職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政教育能力,這是推行“課程思政”的前提。高職英語教師一般對本專業的教學實踐活動掌握得比較透徹,但是對思政教育卻是一知半解,這就需要給科任老師補補課。思政教育不同于一般學科的教學,思政教育不像其他學科一樣側重于知識、技能的教授,思政教育知識的教授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并最終外化于行。思政教育和其他學科教學的教學方式、管理方式、評價方式不同,因此需要高職英語教師去學習這套不同的教學系統。另一方面,還要提升高職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如要提升教師的學情分析能力,他們不僅僅需要了解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分析學生的身心特點、價值觀、思想動態等,以便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因材施教,達到更好的效果。
3.高職英語教師應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能力
高?!罢n程思政”的建設,不僅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黨委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還需要各級院系和教師的參與,需要從制度層面來規范課程建設,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自身發展的身心特點、社會的現實要求等來安排新的課程設置、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新的課程標準、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制定新的評價標準、設計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新分配教育資源等,從制度層面更好地保證“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
4.高職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提升“課程思政”成效
(1)利用第一課堂,守住“課程思政”本源性
用好高職英語課堂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傳授語言知識,又要傳播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教師單純的英語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即使教師將專業知識傳授的很具體,也無法使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接受德育教育,達不到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時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目的?!拔囊暂d道,文以化人?!备呗氂⒄Z作為一種語言工具,課程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
(2)開發第二課堂,提升“課程思政”實效性
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因此,除課堂之外,教學過程的相關步驟應該開發第二課堂,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教師和學生們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高職英語社團活動,深層次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發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導學生對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開拓第三課堂,把握“課程思政”關聯性
當今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各種互聯網平臺紛紛出現,QQ 聊天工具、微信等多媒體軟件也蜂擁而起。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電腦客戶端、手機 APP 等現代化通信手段,學生在方寸之間,感知大千世界,發揮第三課堂網絡平臺的育人功能及關聯性,豐富學生課外知識,陶冶學生情操,拓展高職英語相關知識背景,提高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5.高職英語教師應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
教材是教學內容、教學資料的匯總和反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挖教材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元素,培養學生在提高語言技能的基礎上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陡呗毿乱曇坝⒄Z教程》( 思政版) 涵蓋了社會、經濟、科技、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文資料豐富、數據細致翔實、緊跟時代脈搏。在立足高職英語教學實際的基礎上,教師們應在課程教學中通過文中的學習材料和教學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使學生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發現自我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進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6.高職英語教師應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能力
馬克思強調:“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彼枷胝谓逃ぷ饕驎r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教學都面臨西方敵對勢力的演化,教學環境的變化,教育對象的個性化等挑戰。針對這些挑戰,必須不畏艱難、勇攀高峰,及時改進創新教學方法。
7.推進“課程思政”育人體制機制建設
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協作育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變革,必須有體制機制作為保障。建設健全體制機制,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協作育人。
(1)完善組織領導機制
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情,需要高校各部門、每一位人員的努力。高校要構建黨委帶頭,黨政領導、工會部門、共青團齊抓共管,全體師生協同配合大思政格局。高校成立有關思政工作協同育人領導部門,組織機構,培訓機構,促成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人員間的協作交流。重視思想教育工作,建立溝通合作機制,請一些思政學術專家開講座、座談會的方式,營造合力育人氛圍。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制度,提高組織協調能力,打破各部門各學科間的學術壁壘,促進協同育人。
(2)完善政策激勵機制
教師是育人主體,必須激發老師的育人熱情。激發老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教書育人是每一位老師的責任,要破除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效應,就得激發老師的育人意識和責任擔當。高校要加強宣傳,先破除老師的思想誤區,幫助老師樹立育人意識。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標,老師既要解惑,也要傳道。成立課程思政培訓機構,引導老師正確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開展課程思政并不會擠占專業課的學習時間,反而讓課程學習變得更有溫度和情懷。不僅是專業課教師建設課程思政,思政課教師也要發揮引領作用,在課程思政的設計上,如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等協助專業課老師。促進各個老師學科間的溝通交流,增強課程思政的認同感。教育部門加大資金投入,設立課程思政建設專項資金。
(3)完善質量評價機制
合理的教學評價,能夠調動老師工作的內在動力。為了確保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落到實處,就要建立健全育人效果評價機制,督促老師加強合作交流,精心建設課程思政。2020 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將課程思政引入雙一流建設,一流專業建設,一流課程建設,雙高計劃評價,學科評估,專業認證,教學成果獎,全國教材建設獎,本科教學評估,高校院系教學績效考核,教學評獎評優等?!备咝0颜n程思政建設納入教師評價體系當中,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教師評獎評優,職稱評定,選拔任用的重要指標。之前的評價體系中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老師投入大量精力在科研中去,自然沒有時間也沒有動力去建設課程思政。增加課程思政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比重,激發了老師的育人熱情。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對于教師課程思政的建設狀況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互評,學校領導進入課堂聽課評課,學生進行評價。每個人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課程思政的評價要顯隱結合,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因此評價中需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通過健全評價機制,加強對老師的監督,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效的增強老師育人意識,提升老師育人水平。
8.構建“課程思政”高職英語云教研共同體
建議由教育主管部門或相關協會牽頭成立跨校、跨區域的高職英語云教研共同體,由各高職院校骨干教師組成合作團隊,加強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高職英語教研共同體旨在通過合作,資源共享,開展云端教研活動,邀請知名專家開設講座,提升高職英語教師各項課程思政能力。云教研共同體可以通過分工協作,減輕教師備課負擔,使教師有足夠的精力專注于某個教學單元,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科學合理地將其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充分發揮實現高職英語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