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
蘇州城市學院王倩、孫少華主持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江蘇高校外語教育“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專項課題“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課題編號:2020WYKT099),課題組主要成員:朱新福、陳小民、葉靜等。
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保暯?,2016)??梢?,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務必將其放在教書育人的各個階段之中。英語專業,作為高校人文學科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跨學科的特點,應當遵循其專業課程教學規律開展思政教育活動,通過將目的語文化與地方文化的學習相結合,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顯性和隱性的文化基因并有機融入到英語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落實在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全面實現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
一、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
最終成果如下:
論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路徑研究 [ J ]. 海外英語,2022(7).
實踐成果如下:
1. 教師發展方面
? 2021年6月,課題主持人參加第十二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獲得江蘇省一等獎。
? 2022年,課題主持人獲評“外研社杯”全國“教學之星”教學比賽全國復賽特等獎,全國半決賽一等獎,全國總決賽二等獎。
? 2021年,課題主持人獲評校級教學成果獎。
2. 人才培養方面
? 2022年,課題主持人指導本校英語專業學生獲得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重點項目(傳播學視角下紅色影視劇的字幕翻譯研究——以《覺醒年代》為例)。
? 本項目組老師指導學生在2020-21年中參加全國大學英語競賽全國總決賽和省賽中,共獲得各類獎項59人次(筆譯47人;國才杯閱讀、寫作4人、外語能力大賽8人)。
3. 教學實踐方面
2020年本課題組《綜合英語1》、《英語聽力2》獲蘇州城市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推廣;2021年本項目主持人參與校級《綜合英語》精品課程項目組、2022年主持人參與《綜合英語1》一流課程校級培育組,課題組成員將理論付諸實踐,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政元素,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獲得學校及學生的高度認可。
二、主要觀點
1.打造蘇州本土高校外語教育
本課題以蘇州地方文化為例,探索如何以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對本土高校外語學子進行思政教育。項目主持人從資源體系、教學體系以及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外語思政課堂。最終實現蘇州地方文化和外語課堂對思政教育的隱性傳播,達到弘揚本土文化和外語課程思政的目的。
2. 蘇州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思政教育的方式
蘇州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思政教育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實現:1) 構建資源體系;二2) 構建教學體系;3)構建評價體系。
2.1 構建資源體系
啟動外語“課程思政”體系的文獻建設以及教材體系建設。通過知網檢索,本項目組發現學者們對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是近四年,側重點集中在對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研究以及外語課程思政與具體院校、專業以及課程結合的路徑研究等。根據這些主題分類整理相關文獻,建設外語“課程思政”體系的文獻庫。在教材體系建設方面,外教社近年來推出一系列結合網絡平臺的文化類外語教材和書籍,包括《中國經典文化走向世界系列叢書》《中國文化研究叢書》《中國文化精品譯從》《中國文化簡明教程》等,體現了高階性和科學性,但是欠缺系統性的地方文化教材,且在外語課程思政內容方面體現得不夠明顯。通過建設《英語話蘇州地方文化》教材體系,突出十大內涵蘊含的思政要點,能夠有效地將地方優秀文化融入到高校外語思政教育中。
2.2建構教學體系
2.2.1課堂教學體系
鼓勵學生以外語為載體表達和傳播以思政教育為核心的蘇州地方文化,以及建設專門以思政教育為核心的蘇州地方文化課程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結合精神、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四個維度對蘇州文化中以伍子胥文化、吳國歷史文化、姑蘇吳地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大運河文化、寒山古寺文化以及太湖文化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地方戲曲文化以及民間藝術文化為代表的藝術體系進行重構,最終形成以愛國情懷為體系的山水風光、以民族風情為核心的藝術體系以及以紅色文化為依歸的歷史文化的姑蘇文化課程體系。
2.2.2移動教學體系
制作蘇州地方文化慕課及相關視頻,采用手機app 或網上授課的方式進行移動教學。以蘇州地方文化十大內涵蘊含的思政要點為主題制作慕課以及相關視頻。由于慕課短小精悍且在網上進行,符合當代學生學習的特點,可以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
2.2.3師資隊伍建設
組建一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并且了解蘇州地方文化的外語專業教師隊伍。以往外語專業的教師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研究甚少。所以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思政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要轉變觀念,不僅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修養,同時也要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老師的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下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3 建構評價體系
該部分主要包括對學生思政水平以及地方文化交際水平的評價
1)從思政態度、思政知識以及思政技能等方面建構學生的思政水平的評估機制。2)從文化態度、文化知識以及文化技能等方面建構學生的文化交際水平。
三、反思與改進措施
1. 完善課程育人目標。
在落實英語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的同時,應將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將蘇州地方文化的學習細化到課程育人目標之中,并分別落實于教學方案、教學目標、教案教材當中。目前市面上大多數英語專業教材普遍重視英語語言技能的學習,在內容設計上較少考慮其思想性,缺乏明確的思政教育指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尤其是融入蘇州地方文化的校本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開發、設計一套融語言、文化、思維教學與思政教育功能于一體,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英語專業系列教材將成為本校英語專業教研團隊與省內外、國內外同仁協同合作的重點工作之一。
2. 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注重資源共建共享,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應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加大平臺建設力度,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與供給。在升級我校英語專業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的同時,建成地方文化專家團隊值班答疑、聽課記錄、教師研修管理等子平臺,從而實現實現月月有活動、周周有精彩。堅持精品引領,制作《地方文化英語導讀》課件并在學習通泛雅等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本團隊將發揮課程思政建設的整合作用,聚合校內外優質地方文化教育資源,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各地方高校也需要重視挖掘地方思政資源,搭建持久穩定的校地合作平臺,著力打造特色化課程思政建設品牌。同時,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城市文化與傳播學院之間的溝通合作,共同探索課程思政與外語教育融合的教學方式,共同開發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人文氣質、科學求真精神于一體的優質思政資源。在資源配置階段,要重視建立以學院為陣地、以學科為載體、以教師為主體的全員動員模式,改變以單一教師、單一課程、單一課堂為主導的包干模式,從而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吸引力、互補性、科學性,努力建設高質量的課程思政體系。
3. 提升師資文化素養。
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與英語教師的隊伍建設緊密相關。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課堂實施效果的呈現與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在英語專業教學中融入地方傳統文化,對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保證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必須對地方傳統文化也有較深的認知。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學習地方傳統文化,多了解、多體驗才能潛移默化地將所學所知所感外化于外語專業知識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中。外語教師應在思想意識上重視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內涵學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加地方開展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等。在教師社會實踐活動上,盡可能地深入地方傳統文化傳播陣地。
英語專業教育不僅僅是語言知識技能培養方面的主力軍,更肩負著傳播先進思想、提升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為踐行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英語專業要培養懂英語能力強同時兼備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復合型跨文化交際人才,就應該在英語專業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教學和實踐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培養具有“愛國情”、“中國心”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在融合教育過程中,我們應當不斷探索思政建設多元化新路徑,弘揚和傳承優秀中國文化,參與到地方文化建設中,推動蘇州高校英語教育本土化發展,實現語言技能傳播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建立英語專業的思想文化新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