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l8jzc"><object id="l8jzc"><input id="l8jzc"></input></object></rp>

  • <button id="l8jzc"><object id="l8jzc"></object></button>

  • <em id="l8jzc"></em>
  • 江蘇高等教育網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協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
    當前位置:首頁高校信息專題薈萃正文

    歷史回顧:華中科技大學是如何崛起的?

    發布:2019-01-28 10:37分享:

    為了迎接建校六十周年,學校在籌建永久性的校史館。在研究原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校史資料時,有同志提出這樣的問題:原華中工學院在建校后的近二十年里,就全國高校的情況看華工屬于二流大學。當時全國高校中首批重點大學有22所,華工是第二批進入重點大學的。但是在文化革命結束后的近二十年里,華工迅速崛起,在全國高校中的地位大大提升,首批進入211,研究生院進入前十名,被社會公認為國內一流大學。華工的發展進程中哪些重要的歷史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學校發展史的精髓是什么?有哪些優良傳統和歷史經驗需要傳承和發揚?這里,僅就個人的認識回憶歷史,供校史研究的同志們參考。

    (一)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奮斗目標

    華工創建以來每個發展的歷史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落到實處的規劃。這些奮斗目標成為全校師生員工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的動力。

    一是建設萬人大學。1954年7—8月間我們從南昌、長沙、桂林、武昌四個分部會師喻家山。學校領導講:這里將是培養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是一座學生達到萬人,校園四千多畝的大學城。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急需工業建設方面的人才,為此教育部先后將華工在校生的規模定為8000人、10000人、12000人、15000人,成為五所規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四千畝校園當時僅次清華大學,可別小看這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它使華工發展具有廣闊的活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萬人大學是國家教育發展規劃決定的,華工人更看重的是體現辦學水平的奮斗目標。

    二是成為全國重點大學。建校后的頭四年(1953—1956),經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教學質量達到國家的規范要求,基本上過了教學關,畢業生質量高,深受社會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學校進入邊發展邊提高的階段,提出了《華中工學院12年遠景和1956—1960年的綜合規劃》。本著積極發展、重點提高的方針,學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狠抓師資隊伍建設,爭取在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將個別學科提升到國內先進水平,1960年10月華工正式進入國內重點大學行列。重點大學既是國家要重點投資建設的大學,更是要在教育質量、科研成果和綜合實力等方面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大學。特別是1956年后,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向科學進軍、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號召下,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1957年5月首次召開華中工學院科學討論會,全國各地有106個單位的569名代表參加,時任湖北省委第二書記張平化到會講話,號召大家奮力攀登科學高峰?!  ?/span>

    三是爭創國內一流大學。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華中工學院相對而言是一所內傷較小的高校,廣大教職員工懷著第二次解放的喜悅,積極性蓄勢待發。朱九思同志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廣積人才、創建新專業、狠抓科學研究。同時動員教職工認真總結文革前十七年辦學的經驗教訓,通過出國考察和對國外一流大學發展最新成就的調查研究,明確了應該走吸收國外一流大學發展的歷史經驗和建設國內一流大學的新路。

    研究型、綜合性、開放式是國際一流大學的主要特征。華工參照國外大學的辦學模式,分兩步實現建設國內一流大學的目標。

    第一步實現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目標。同時狠抓學科建設新布局,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研究型大學奠定基礎。這是我國高校中大批培養工業建設人才的工科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調整學科結構,拓寬專業口徑,適應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重大舉措,也是建設現代大學的必經之路。這項改革經歷了近十年的努力,到1984年形成了綜合大學的整體框架,在學科結構上實現了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目標。

    第二步在進一步完善綜合大學學科建設內涵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形成特色、著重提高。在高層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學術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使學校辦成名副其實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研究型大學是國際一流大學最顯著的特征,充分體現了大學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真正使大學成為出人才、出成果、出思想的重要陣地。這項任務在1986年第4次黨代會上正式提出,經過十年努力,到1996年第6次黨代會基本實現。經過教育部全面考核評審,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高校行列,并在全國研究生院評估中進入前十名。

    (二)審時度勢,多謀善斷的領導核心

    我國高等教育始終是在國家規劃和指導下加速發展的。但是每個學校建設的實效和形成的特色卻與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師生員工共同奮斗密不可分。

    朱九思同志從籌建華工開始到因年事已高退出領導崗位長達三十多年。除了五十年代后期有幾年是彭天琦任黨委書記外,他始終是華工的主要負責人,這在我國高校中也是少見的。他在中學、大學學習期間受到當時我國優質教育的熏陶,參加革命后又經受抗大的錘煉,使他成為一名真正懂得教育規律的領導干部。同時他又有辦報的革命經歷,具備新聞工作者所具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審閱稿件時的精準和細微。這些個人特質在辦學幾十年中充分體現出來。他在華工創業史中作出的貢獻充分體現在校史展中,在我國高校中有很大影響。我在參加華師的三講時,一位華師的老教授對我說:“華師過去就缺了一位朱九思?!?/span>

    華工在全國高校中迅速崛起始于七十年代初?;仡欉@一段歷史,以朱九思為代表的領導干部和以劉穎、馬毓義、陳挺為代表的教授、專家組成的領導核心,帶領華工師生員工乘改革開放之風,突破原有辦學模式,率先實現三大轉變,闖出了一條華工奔向一流大學的新路,為華工發展史留下了寶貴財富。

    一是鞏固和發展了華工人團結進取、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樹立了敢于競爭、勇爭一流的開拓創新精神。這種精神支柱成為華工校園文化的核心,激發了師生員工主人翁責任感,成為華工人團結奮斗,努力開創新局面的巨大動力。

    二是設計了一流大學的新藍圖,構建了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整體框架,從體制和結構上指明了向現代大學邁進的路線圖。特別是在全國工科院校中,率先突破全面學蘇的辦學模式,沖破種種阻力向綜合性大學轉變;率先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學前面的觀點,為把高校建成兩個中心、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研究型大學奠定了基礎??傊?,在這個時期華工有許多勇闖新路,率先試點的重大改革舉措,取得實效,留下寶貴經驗。

    三是培育了求真務實、令行禁止、從嚴治校、盡職盡責的實干作風。學校發展中的任何重大舉措都必須適應國家需要,都必須符合學校實際,都必須狠抓落實。這種優良作風體現在大興調查研究之中,充分了解國內外一流大學的發展動態,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我校存在的主要差距,做到心中有數,再制定我們的趕超規劃,學科創新計劃。要實現奮斗目標還要大興團結合作之風,我校創建的許多新專業,新興學科,骨干力量都是從機械、電力、動力等老系中抽調教師聯合攻關取得突破的。激光、電子精密機械在國內取得領先地位就是最好的例子。

    1984年全國許多高校都進行了領導班子新老交替。華工新的領導成員絕大多數是從教學科研第一線的教師中選拔的。他們與老一代學校負責人相比,雖然沒有像朱九思那樣的威望和影響力,但他們絕大多數是與華工共同成長起來的,對學校有深厚感情,對教學、科研、育人環境、辦學條件十分熟悉,領導成員之間相互比較了解,學科專長不同適于優勢互補。這是一個年富力強、講政治、講團結、懂教育、干實事的新班子。

    學校領導班子按照省委和國家教委的指示,認真總結了貫徹民主集中制的經驗教訓,制定完善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的規章制度,從組織上和制度上保證了集體領導和科學決策。同時明確規定每位領導成員分工負責的崗位責任,把主要精力用到分管的工作上來。許多重大改革措施都要在常委會和行政辦公會上充分討論,統一思想、形成決議、然后按分工分頭執行。許多重要工作的實施也體現了黨政協調一致。例如:全校文科、教學、科研、校辦產業、外事、師資等工作會議,都是校長主持并致開幕詞,主管副校長做主題報告,常委聽取討論意見,提出貫徹會議決定的要求后,由黨委書記在會議結束時作總結講話。

    學校領導班子按照“繼承中求發展,改革中求創新”的思想,分工下到基層,廣泛聽取師生員工的意見,認真總結華工改革開放以來的辦學經驗,盡力使華工的優良傳統和辦學理念得到充分傳承,把建設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奮斗目標進一步落實,各項教育改革措施更加完善。針對最近兩年招生人數增長過快,教育投資嚴重不足(教育經費不是按生均,而是按基數加發展,招生越多,生均經費越少),辦學條件趕不上發展需要的問題,學校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控制規模、調整結構、改善條件,兩年內建設了新的教學大樓、學生宿舍、食堂、澡堂、學生俱樂部等設施,基本上滿足了發展需要。

    為了實現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學校又提出了“堅持改革、突出重點、形成特色、著重提高”的方針,強調要扎扎實實苦練內功,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使教育改革進入一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產學研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從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國家重點大學展開了一系列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的全面考核評估,這對實現一流大學的目標是極大的促進。華工針對詳盡的考核指標,找準薄弱環節,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工作抓得比較扎實到位,使校內教育資源進一步合理配置。例如撥??畛鋵嵏禄A課、主要技術基礎課實驗室的設備;重點投資建設若干重點學科,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進一步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完善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國家教委組織專家現場考核評估,華工先后榮獲“校園環境優秀獎和創新獎”,“華中理工大學教育質量優秀高?!狈Q號,“中國大學研究生院前十名”,“全國首批211工程重點大學”。華工的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得到社會公認,步入了國內一流大學行列。

    (三)精心謀劃,出奇制勝的學科建設

    建設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最顯著的特征是擁有若干學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處于一流水平的學科。顯然,重點學科的建設是學校發展重中之重的任務。華工在學科建設、學術帶頭人的地位、科研團隊的實力等方面與國內若干名校相比,確實存在明顯差距,在競爭中處于弱勢。當弱者與強者競爭時,通過精心謀劃,瞄準突擊方向,組織精干隊伍,實行出奇制勝的戰略,往往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華工建校初期最主要的學科是機械、電力和動力等為重工業服務的專業。新的學科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幾年內曾經大起大落,沒有形成氣候。第二次新的學科布局是七十年代初開始的。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從國外學科發展趨勢、國家科技教育發展急需的技術領域、高校競爭的動態中來選擇出奇制勝的主攻方向?;仡櫄v史,華工經過精心策劃的學科布局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某些新興學科國外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尚無強手競爭,主管工業部門又表示符合國家發展需要,愿意支持我們上馬。此時應該當機立斷,迎難而上,加速發展。華工七十年代初建立的激光、計算機外部設備得到電子工業部支持,機械產品的優化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設計得到機械工業部的支持,迅速發展壯大。

    二是某些高新技術的研究已有相當基礎。例如:數控技術在五十年代后期起步,文革中廠校結合繼續取得進展,在重點高校中已有相對優勢。文革后學校決心重點扶持,錦上添花,投巨資在校內組織機一系、自控系、機械廠聯合設計制造數控臥式和立式加工中心機床。這兩種機床均系國內首創,產生很大影響,為華工數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理科的學科建設由于專業建立不久,要在學術研究上與國內名校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更是十分艱難。但若能抓住機遇,利用工科優勢建設理科研究平臺,做到人無我有,同樣出奇制勝。華工地球引力實驗室的建設就是成功的例子。九十年代初國家教委副主任韋鈺(曾任南京工學院院長)從引力實驗室走出洞口時感慨到,“想不到華工還有這樣的寶貝!”

    四是重點學科發展方向確定后,要千方百計狠抓落實,增加資金投入,組織精干隊伍,重點突破,較快取得優勢。激光、計算機外部設備創建時就是從機械、電力等專業抽調骨干力量組織聯合攻關隊伍,邊干邊學,不斷壯大,經過近二十年努力在國內取得領先地位。

    五是借船出海,創辦文科和理科專業。華工在走向綜合大學的進程中,采取的重大措施就是聘請或引進國內知名學者或大師為學科帶頭人,指導創辦新專業。例如:力學的錢偉長、數學的徐利治、社會學的費孝通、漢語的嚴學窘等。他們通過建立研究所,招收研究生;舉辦講習班,培養青年教師;創辦學術期刊,為華工爭取學術影響力。實踐證明,這是工科院校轉型中速度快、質量高、效益好的創新之路,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出奇制勝的發展戰略。

    (四)重用、厚待、精選、嚴育的師資建設

    建設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既要國家的重點支持,增加教育投入,又要全校師生員工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努力開創新局面,更要教師在教學科研實踐中忠誠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開拓進取敢啃硬骨頭的拼博精神,總之高校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建設一支一流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創建一流大學的關鍵。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對學校改革發展影響深遠的問題。根據教師的勞動特點,如何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仡櫄v史,僅就華工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努力做好事業留人和感情留人的眾多措施中介紹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選、培育學術帶頭人是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重點學科的領軍人物——帥才的培養更是要有長期的精心安排。華工建校初期就十分重視這項任務。當時從優秀的青年教師中選拔一批重點培養對象,例如黃樹槐、楊叔子、李再光、陳德樹等,先后派到有蘇聯專家的清華、哈工大進修,到蘇聯高校留學,文革后又到美國留學。在教學科研實踐中精心組織團隊,經過長期培養終于成長為國內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文革后,學校領導更是加大了各專業學術帶頭人的培養力度,大批選派的優秀骨干教師出國進修,優秀青年教師或在讀研究生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取得了顯著成效。到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他們許多人都成為各個專業的學術帶頭人,為華工的崛起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要調動教師隊伍的積極性,發揮主人翁精神,必須處處關心和愛護他們,多辦實事,為他們排憂解難。八十年代初,學校組織校辦工廠生產洗衣機和電扇,每戶教職工家庭分配一臺洗衣機和兩臺電扇。在那普遍使用芭蕉扇的年代,這種舉措真是雪中送炭,溫暖人心。后來又在校內建煤氣站、凈化水廠和礦泉水廠,這些便民措施深受教職工歡迎。學校除了招待所外,首先在托兒所和幼兒園安裝了空調(當時空調尚未普及到家庭和辦公室)。這本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但是有一位電子工業部的領導參加會議住在招待所,早晨在校園內散步時發現幼兒園裝了空調,十分感慨地說,“華工對教職工后代的關愛,真是抓到點子上了,這對穩定隊伍,調動積極性很起作用?!?/span>

    三是千方百計關愛出國留學人員,爭取他們學成回國服務。凡是學校公派的留學生,出國前校領導都要單獨約見聽取意見,表達學校對他們的期望,學成回國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上新臺階作貢獻。當學校出國人員達到一定規模,從八十年代初開始每年春節前召開留學人員在漢家屬座談會,介紹學校改革發展新進展,留學人員動態,參觀學校的種種設施,例如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學設施,廣泛征集他們的愿望和要求,增加他們對學校的了解和感情。這是一種與留學人員溝通的有效形式,反映很好,這種活動堅持了近十年。當一些留學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之前,1987年5月我和負責留學生工作的干部到美國近二十所大學看望了在美國的留學生108人。凡是一個城市有幾所大學的就在一所大學集中召開座談會,有家屬在美國陪讀的都分別進行家訪,在住房較寬的留學生家里舉辦當地留學生聚會,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留學生的思想情況和畢業后的去向,盡量爭取他們學成回國服務。即使他們留在美國工作,也與他們商討如何為學校提供圖書資料和科技信息。這些活動增強了留學生與學校的感情,并建立了比較長久的聯系。在訪問中除了幾所有合作關系的大學正式邀請我們去訪問之外,所到許多城市的接待、交通、住宿都是留學生負責安排的。我們回國時還帶回留學生送給學校的儀器、圖書和復制的軟件。學校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留學生的工作,他們利用出國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看望留學人員,鼓勵他們回國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鐘偉芳同志利用參加“中美大學校長會議”的機會,到美國一些大學看望留學生,其中對有師生關系的王乘(在麻省理工攻讀博士學位),做了深入細致的工作,使王乘當面答應取得學位再做完博后,一定回學校任教。由于校領導對留學生工作做得比較細和持久的關心,相互間建立親密關系,一些在國外工作的校友至今與他們保持聯系。

    (五)敢為人先,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文革”結束后,學校領導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要加速發展壯大必然要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為此,組織專人了解國外著名大學的經驗并發出了學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內動員令。我們深知,高校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對于提升學科建設水平,造就一流學術帶頭人和學術團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大意義。它是大學崛起和建設一流大學的戰略舉措,也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華工要走出國門,開創國際交流渠道,在舉目無親的情況下,確實困難重重,舉步為艱。學校領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開創了新局面。

    一是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外語水平。當時教師的外語水平普遍較低,這是走出國門,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障礙。為此,學校領導決定每年舉辦暑期外語班。這項措施起步早、規模大、堅持久、實效顯著,對華工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是精心選拔,大量派出留學人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華工是最早批準教師自費出國留學的,那時出國手續怎么辦都不十分清楚。應該說學校領導的思想是十分解放的。華工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選派的公派出國人員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各個專業的中青年骨干教師近四百人派到美、英、德、法、日等國知名大學做訪問學者,時間一到二年。這批人回國后,許多人都成為各自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和各級機構的負責人。另一部分是恢復研究生招生后,選派優秀研究生到國外知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們之中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學成回國的,許多人都成為學校新興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三是鼓勵教師出國參加學術會議,獎勵教師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當時在教育經費十分緊張的條件下學校是盡了很大努力的。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約十年的時間內,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出國考察或講學的教師超過1000人次。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數量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

    四是熱情邀請國外著名大學的著名學者來我院訪問講學。例如: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校長田長霖、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和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等一批著名學者來訪,極大地提升了華工的學術氛圍。特別是有些著名學者來訪問之后,又邀請我校派骨干教師去參加他團隊的合作研究,這對我校的學科建設起到了借力發力的作用。

    五是大力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在改革開放后的近二十多年時間內,學校先后負責舉辦了幾十次國際學術會議。例如:國際生物力學會議、國際金屬切削會議、國際能源會議、國際電機學會議、中美經濟合作會議、首屆外國語教學國際會議等。這些國際學術會議對提升學校重點學科的研究水平和學術成就影響力有很大的作用,還為教師走出國門、廣交朋友拓寬了渠道。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華工迅速崛起的歷史經驗已成為我校建設一流大學的寶貴財富。華中科技大學已經繼承和發揚了華工、同濟、城建等校的優良傳統,發揮了團結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已經開創新局面,登上新臺階。在服務社會、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中更顯示新特色,作出新貢獻。面向未來,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征途中,迎接新挑戰,攀登新高峰,以更輝煌的業績迎接建校六十周年,走向光輝的未來。

    (來源:中南大學規劃與發展,作者:原華中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李德煥)

    聯系地址:北京西路15號(210024) || 聯系電話:025-83300736 || 蘇ICP備14027130號-1
    主辦單位: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蘇公網安備 320106020101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