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l8jzc"><object id="l8jzc"><input id="l8jzc"></input></object></rp>

  • <button id="l8jzc"><object id="l8jzc"></object></button>

  • <em id="l8jzc"></em>
  • 江蘇高等教育網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協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
    當前位置:首頁高校信息專題薈萃正文

    國家開放大學:平民大學 四十不惑

    發布:2019-07-02 10:20分享:

    6月21日,國家開放大學——這個由鄧小平同志倡導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現代遠距離教育系統慶祝了她的40歲生日。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會把一所大學稱為教育系統?她的校園有多大?學生有多少?

    “我們的校園無限寬廣,哪里有需要就開在哪里;我們的校友遍布祖國的各個角落?!眹议_放大學辦學體系教職員工驕傲地回答。

    40年了,這所大學始終深耕在中國大地上,她為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學習者提供教育機會。據統計,該校40年累計招生1900萬人,1440多萬名本??粕谶@里畢業,其中,70%以上的學生來自基層,55%分布在中西部。

    從誕生之日開始,這所自帶科技基因的大學就一直緊緊跟隨這個國家和時代發展的脈搏一起跳動:校名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改為國家開放大學,教學的主課堂從廣播電視轉移到電腦、甚至手機屏幕上,教育技術從以廣播電視手段為主升級到以網絡技術手段為主。國家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楊志堅說,該校始終堅持不變的是,“利用技術手段,面向所有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公平”。

    平民特性被認為是這所學校最大的特色。一位老電大人總結道:“我們是親民兜底的草根大學,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電大都不提供高等教育機會,就真的沒有機會了?!?/p>

    先行繼續教育

    1978年,鄧小平同志批準組建廣播電視大學的消息傳來時,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生孫美春已經留校工作4年多了,擔任數學專業的黨支部書記。

    作為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孫美春幸運地獲得了繼續深造的機會,成為北京大學第一批工農兵學員。盡管對廣播電視大學這個新生事物一無所知,但憑借從電大老師那里了解到的情況,孫美春感覺“電大將為千百萬名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包括‘上山下鄉’返城的那些知識青年提供高等教育”。

    1978年11月,孫美春做通了北京大學的工作,踏進當時還在籌備的廣播電視大學。

    1979年2月6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大學在北京隆重舉行開學典禮,由中央電視臺向全國轉播。

    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被親切地稱為電大。與電大創建幾乎同步,繼續教育這個名詞被引入中國。作為中國繼續教育的先行者,電大起點之高,難以超越——開學典禮兩天后,即1979年2月8日上午,中央電大的課程就正式向全國播出。第一堂課的授課教師就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為保證教學質量,根據教育部要求,中央電大的主講教師都是從各個大學中遴選出來的一流教授。王力、陳琳等各個領域的大家,成為千萬學子的熒屏導師。

    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也接受中央電大的邀請,1995年通過電視屏幕,在《大學物理-當代物理前沿專題》這門課中,帶來了“對稱與近代物理”和“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兩個專題的講座。

    據統計,電大在校生人數使得中國高等院校學生在成年人當中所占的比例,從1975年的0.7%,提高到1987年的4%,高中畢業生考上大學的入學率,從1975年的2%提高到1987年的20%。

    電大的特點是要培養國家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第一副校長張群玉有個形象的比喻,“把電大建在用人部門的心坎上”。

    對于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來說,各類人才奇缺,尤其是經濟類人才。1983年,中央電大終于要開辦經濟類專業的消息傳來,當時的商業部、物資部、國家經委、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等紛紛說好,并表示:你們有困難我們想辦法!

    據統計,1983年,全國電大高等??平y設經濟類8個專業,招收全科生23萬余人,單科生(含雙科生)18.7萬人,相當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高校同類專業招生總數的1.7倍。

    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帶來了質量和管理問題。時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張達回憶,經過統一思想,大家一致認為應把質量放在第一位,采取的措施包括停招自學視聽生,加強考試、教材和管理工作等。

    中央電大用3次大規模的畢業生追蹤調查回答了這一問題。而國家對電大畢業生的政策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她的培養質量。

    40年,她始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行業、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和民族地區的辦學方向。

    這份堅持,讓電大受益?!熬褪强窟@些社會最基層的‘神經’觸覺去感悟社會的每一種需求,電大才能主動去做‘配餐’,主動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眹议_放大學副校長李林曙說。

    轉型遠程教育

    創辦電大是為了讓“文革”期間積累的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臨時舉措。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發展,各地電大也在進行著關于未來發展的思索: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下,遠程教育儼然是未來教育的重要載體,怎么建立一個開放的網絡、一個終身學習的體系?

    在遠程教育體系的基礎設施中,硬件分為兩部分,一是“中國教育科研網”,二是“天網”,即衛星信號。

    1994年到2001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在兼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時,完成了這兩個硬件設施,為日后的遠程教育打下堅實基礎,也為中國打開了現代化遠程教育的大門。

    1996年,原國家教委電教辦和中央電大在黃山召開會議,提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設現代遠程開放大學。1998年,教育部也在討論制定面向21世紀的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這一年的下半年,中央電大醞釀并起草關于“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申請報告。

    1999年1月,中央電大把經過長期醞釀和反復論證的申請報告報上去了。4月,教育部批復同意,“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質量的、適應地方和基層需要的應用性高等專門人才”。

    自此,中央電大的發展進入了“高速路”。在校學生人數從1999年的3萬多人發展到2008年的276.6萬人。

    這一次,電大再次把準了教育改革的脈搏。

    2007年4月,教育部組織由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為組長的專家組,對“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進行總結性評估。評估結論是:“8年試點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試點項目為辦好開放教育形成了一系列思路,為我國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領跑終身學習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發展迅猛,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成為中國也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有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勞動力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4左右,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只占到10.1%。同期,東京、紐約、巴黎等發達國家城市的比例都達到了48%~50%。

    中國高層次人才匱乏顯而易見。要扭轉這個局面,光靠普通高校是完不成的。

    電大再一次踏上了國家教育改革的列車。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突破時空制約,促進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實現,早早地被列上了電大系統的日程表。

    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其中,針對廣播電視大學的改革發展實際,明確要求“辦好開放大學”。

    2010年10月,國務院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中設立“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子項目,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列為試點單位。經過近兩年的試點探索后,教育部于2012年6月批準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建立國家開放大學。

    7年來,國家開放大學緊緊圍繞“1314工程”,即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辦學組織體系、教育信息化、大學基本制度框架為支柱,以學分銀行為紐帶,以非學歷繼續教育、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為著力點,全面開展各項建設工作。2017年,國際開放與遠程教育協會(ICDE)將全球唯一的“杰出機構獎”授予中國國家開放大學。ICDE認為,中國國家開放大學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以及改革創新辦學模式等方面,成績卓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大學發展之路。

    曾經有人問過,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電大是否還會存在?

    現在,國家開放大學用實實在在的數字回答了這個問題:目前該校有注冊在學本??茖W生400多萬名,約占全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十分之一?!拔覀冊诮ㄔO教育強國、終身學習體系過程中是重要的一個環節,任何一個學校都代替不了?!眹议_放大學常務副書記曹國永說。

    本文轉載自:中國青年報 記者 原春琳 通訊員 何菁 

    聯系地址:北京西路15號(210024) || 聯系電話:025-83300736 || 蘇ICP備14027130號-1
    主辦單位: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蘇公網安備 320106020101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