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l8jzc"><object id="l8jzc"><input id="l8jzc"></input></object></rp>

  • <button id="l8jzc"><object id="l8jzc"></object></button>

  • <em id="l8jzc"></em>
  • 江蘇高等教育網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協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
    當前位置:首頁高校信息專題薈萃正文

    逐夢深藍,江蘇有了自己的海洋大學——寫在淮海工學院更名江蘇海洋大學之際

    發布:2019-07-17 13:59分享:

    新華日報2019年7月9日A4專版


    6月12日,教育部致函江蘇省政府,同意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成為中國大陸第六所以海洋大學命名的高等學府。逐夢深藍,江蘇有了自己的海洋大學。

    淮海工學院是省委省政府為加快蘇北發展、推動江蘇沿海地區改革開放于1985年創辦的一所原名為“淮海大學”的省屬本科院校,并先后并入江蘇鹽業學校、連云港水產學校、連云港化工高等??茖W校。建校30多年、辦學60多年來,學校秉承“嚴師尊道、明德至善”的校訓,堅持面向行業、面向區域、面向實踐辦學,探索出一條與海洋經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辦學之路,為我國東部地區特別是江蘇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響應國家需求

    肩負海洋高等教育時代重任


    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是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春9W院是我國較早從事海洋教育的高等學校之一,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對于貫徹海洋強國戰略,擴大海洋人才供給,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是推動“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作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連云港,區位條件獨特,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創新型試點城市等多個戰略疊加,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支點。去年11月,連云港成功獲批準為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承載著推進國際海陸物流一體化深度合作創新、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的任務,對海洋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

    江蘇是經濟強省,也是海洋大省,海洋資源密度指數列全國第二,綜合指數位居全國第四。但是,一直以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明顯的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發展差距的“陸海二元經濟”結構特征,蘇南、蘇北經濟發展梯級差異明顯。要實現均衡發展,就要堅持陸海統籌,需要大力發展海岸帶經濟,推進蘇北振興。

    淮海工學院長期堅持“扎根淮海、面向黃海、服務沿海、輻射隴?!卑l展戰略,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沿海發展和海洋經濟振興為己任,為江蘇沿海地區、連云港海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對于加快江蘇“海洋強省”建設,促進沿海地區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和“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強支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是提升海洋科教水平、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的需要。江蘇海洋專業本科在校生規模居全國第五位;海洋科研機構數量位居全國第十一位,海洋科研從業人員數量排名全國第五位。從全國海洋人才的巨大需求和全國海洋科教區域布局,以及江蘇省區位優勢來看,江蘇急需大力擴大海洋科教規模,提升海洋科教水平。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學校主動適應江蘇高等教育優化結構、轉型發展的要求,堅持走特色發展、內涵發展之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以本科教學為第一中心,在學分制改革、通識教育、大類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和突破,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海洋意識、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團結協作精神、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基層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海洋人才。

    長期以來,學校牢牢抓住建設海洋強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機遇,面向海洋拓展辦學空間,凝練海洋特色學科方向,大力推動海洋與文、理、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協調發展,重點發展涉海專業和學科,建成涉海二級學院5個,63個本科專業中,42個專業或專業方向與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密切相關,幾乎覆蓋了江蘇所有的海洋產業門類,辦學層次不斷提升。

    學校加強與國家及地方海洋系統合作,與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多個涉海企事業單位組建江蘇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是全國涉海高校教務聯盟成員單位,江蘇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合作聯盟理事長單位;成立連云港市海洋與船舶工程研發服務中心、海洋智能裝備研究院、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涉海平臺,極大拓展了辦學空間。


    回顧辦學歷史

    學校發展的每一步都回響著時代的足音


    淮海大學(籌)是在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戰略措施指導下,由省委、省政府決定,報請國家教委批準,于1985年5月創建的蘇北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時任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王梓坤院士等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籌建顧問,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等12所省內著名高校對口援建12個本科專業。

    這是當年江蘇省僅有的三所綜合性大學之一,這也意味著連云港從此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所本科院校。1989年7月,原國家教委在籌建淮海大學的基礎上批準正式建立淮海工學院。2010年2月該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根據江蘇省學位辦批復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13年7月正式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6月,被江蘇省學位委員會確定為2017—2023年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在連云港市委市政府有力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學校的第一批建設者們團結一致,奮力拼搏,投身校區基礎設施建設。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學校從無到有,教學、生活條件逐步改善,1985年9月1日,4個專業100名新生走進了課堂,12所兄弟高校代培的85級學生也相繼進校學習,淮海工學院迎來了第一批學生。

    世紀之交,江蘇鹽業學校、連云港水產學校、連云港化工高等??茖W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學院。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6年,淮海工學院的在校生人數只有2654人。隨著“四校合并”的完成,2002年在校生人數達到1.5萬余人?;春9W院正式邁入“萬人大學”的行列。從2001年起,學校逐漸擴大招生范圍,開始面向全國招生。

    “四校合并”是連云港高校強強聯合的過程,學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師資力量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結構和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顯著提高。學校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世紀發展。

    2013年8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淮海工學院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在辦學層次上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連云港市也成為繼徐州之后蘇北第二個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城市。

    我國大陸海洋高等學校目前有5所:大連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而海域面積達40.9萬平方公里的南黃海,缺乏獨立設置海洋大學的支撐;由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的淮海經濟區,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起著承東啟西、呼應南北的重要作用,但是該地區是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的經濟洼地、高等教育洼地;江蘇省內現有普通高等學校167所,其中以“大學”命名的公辦本科院校27所,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無論是安排海洋高等學校的區域布局、強化淮海經濟區人才支撐,還是均衡江蘇高等教育布局,都迫切需要淮海工學院進一步提升辦學層次、彰顯辦學特色。

    淮海工學院從建校開始,就承載著為振興蘇北、發展淮海經濟區的歷史使命。建校30多年、辦學60多年來,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堅持“海洋特色鮮明、區域優勢顯著”的辦學定位,為海洋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對于提升海洋科教水平、均衡區域高等教育布局,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專注科技創新

    為海洋經濟高質發展提供高“智”服務


    近年來,學校牢牢抓住海洋強國戰略等重大機遇,面向海洋經濟發展需求,以提升學術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為導向,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創新驅動”和江蘇沿海發展等國家戰略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成為全省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高地,成為驅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近5年,全校共獲批各類縱向科研項目40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科基金項目30多項,200多項專利獲得授權,高影響因子論文實現了新突破。在各類科研項目中,涉海項目數量高達70%,成果涉及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制劑、海水養殖、海洋藥物、海洋信息與監測、海洋智能裝備等各個領域。

    王淑軍教授團隊的科研項目《醫學組織工程材料海洋生物膠原蛋白評價技術》獲得國家海洋科學技術二等獎。這也是學校在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她的團隊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用海洋微生物發酵提取穩定的右旋糖酐酶,其系列口腔保健品齲齒抑制率高于國外同類產品,為齲齒防治提供國產新方案。

    測繪與海洋信息學院周立教授帶領團隊開發的“陸海一體化空間基準”項目在連云港海域保護管理工作中投入使用。這一系統的創建,改變了傳統的平面與高程控制測量方法,為趨向動態化和實時化的海洋測量技術發展提供了最基礎的空間基準支持,還將為“數字海洋”建設提供統一的數據基準。

    海洋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張云飛博士帶領的團隊確立了我國第一個無人艇企業技術標準。他圍繞海洋無人艇高端裝備開發制造、新材料及應用等領域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整合現有的船舶工程、智能控制、海洋信息等學科,以海洋智能裝備研究為引領,促進傳統學科轉型發展。

    圍繞海洋藥物研發,藥學院院長、國家青年千人專家劉偉團隊構建了國內先進的脂立方藥物篩選平臺。2017年,團隊與豪森藥業聯合獲批準為“江蘇省抗耐藥新型腫瘤靶向藥物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列入省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聯合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團隊成員許恒皓、高嵩、盧辰等人通力合作,突破國外專利壁壘,與企業聯合生產出47種快速限制酶,涵蓋行業內80%以上的應用,產品數量位居世界第三,直接經濟效益過千萬元。

    “漁民教授”閻斌倫帶領團隊開發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關鍵技術,在三疣梭子蟹工廠化育苗、規?;a技術及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池塘高效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等方面形成特色優勢,引領贛榆萬畝梭子蟹養殖基地建立,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大規模推廣應用。2014-2016年,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成果通過科技入戶、養殖示范以及輻射推廣等手段,在連云港、鹽城、南通3市推廣,養殖面積達25萬多畝,新增產值68.5億元,新增利潤20.9億元。

    學校為江蘇海洋水產業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2017年,學校被農業部遴選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貝類連云港綜合試驗站和藻類連云港綜合試驗站,這也是少數幾個依托高校而建立的綜合試驗站,是國內工科院校入選農業體系的唯一建設單位。

    全國大學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賽金獎第一名,大廣賽學院獎金獎、數學建模競賽金獎,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冠軍……近5年,全校學生共有2500多人次在全國創業創新競賽、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中獲獎,獲得省級及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67項,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取得專利43項,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可。

    聯系地址:北京西路15號(210024) || 聯系電話:025-83300736 || 蘇ICP備14027130號-1
    主辦單位: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蘇公網安備 32010602010156號